
黃強:人教社為中國教育出版事業砥礪奮進的40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人教社一方面積極地向國際優秀出版機構和兄弟單位虛心學習,一方面繼續加大課程教材的研究力度,不斷提高教材編寫的質量,不斷完善人教版教材后續配套資源和市場服務水平,先后推出了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此為人教版第十套教材。
作者:黃強

顧之川:初訪黔東南
2018年7月8日,華中師范大學《語文教學與研究》編輯部主辦的“第十九屆‘新世紀’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頒獎會”在貴州黔東南舉行,劍男主編邀我與夫人參加。因為一直沒有機會去凱里,對鎮遠古城、西江千戶苗寨神往已久,于是我們便一同前往訪幽探勝。
作者:顧之川

王世友: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神州
統稿會結束,王本華老師安排青海的梁處長、胡老師和西藏的江老師繼續住在地下招待所,分單元把課本內容謄寫出來。于是,頗自得地把稿子交給王老師復審,甚至隱約地仿佛提前感受到了王老師稱許的目光。
作者:王世友

他就是一本厚厚的書——韋志榕紀念陳爾壽先生
都說陳先生能活一百歲,對這一點,我們都深信不疑。盡管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臉頰不像以前那樣飽滿,臉色不像以前那樣紅潤,但是,他那中氣十足的聲音,他那敏銳靈活的頭腦,都告訴我們——他還“年輕”。
作者:韋志榕

俞求是:參加 1978 年高考的一些回憶
最近我們單位的“人教春風”里的許多美文讓大家贊嘆不已,重在參與,我也來寫一寫。大家多寫歷史,寫歷史比較難,不過對于自己成長的往事卻歷歷在目,不必太費勁就能喚醒記憶,高考對于人生具有決定意義,循著這樣的思路,我就決定就來寫一寫人教社出版的教科書和我參加1978年高考的一些事,寫一寫對40年前高考的一些回憶,也許與同事們會有一些共同語言,甚至產生一些共鳴。
作者:俞求是

陳恒舒:我和C君的燕園往事
北大占座之風甚盛,源自何時,蓋已無從考證。原因想來無外乎兩條:北大有很棒的老師,能夠吸引廣大的學生來聽課;北大有好學的學生,為了得到最好的接受效果,必要選擇一個盡量好的位置。甫至燕園,不諳此道。第一次上古代漢語課,在上課鈴響之前才慢悠悠地踱進教室,發現里面已經爆滿,只得走到后面倚著墻立了兩個鐘頭直到雙腿麻木被人攙出去。
作者:陳恒舒

王本華:我的人教情緣
我在人教社參加過多套教材的編寫,從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到課標教材,從初中教材到高中、成人教材,從母語教材到少數民族漢語、對外漢語教材,這其中,我用力最多的應該是語言教學內容的編寫。
作者:王本華

楊宇凡:從母帶開始說起
制作一盤母帶就像圖書的編輯工作,優質的內容和優秀的藝術家只有通過高品質的母帶制作才能夠脫穎而出。唱片領域著名的格萊美獎,從1959 年第一屆開始就專門為母帶工程師設立獎項,可見母帶對于音像制品的重要程度。
作者:楊宇凡

閆蕭竹:我所感悟的質量管理
6月25日,為增進相互了解,展示我社員工風采,在五層A座多功能廳舉行了“第一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出版專題演講比賽”決賽。18位晉級決賽的選手密切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講述自己親歷的教育出版故事,闡述自己實踐創新探索中遇到的問題與思考。